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我校以“立足安徽,面向地方,服务区域经济”为理念,坚持走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不断完善有效的产学研合作链,以引领行业为目标,将学校的优势学科与地方的产业规划相结合,努力实现产学研工作的新跨越。近年来,在学校党委和行政的正确领导下,我校的科技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不断推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大力推动产学研合作 促进科技创新
我校科研管理部门积极调研和考察关于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和社会服务方面的有关问题,对教师从事产学研合作给予积极支持,激励了广大教师从事产学研活动的热情。
近年来,我校积极组织参加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等单位组织的产学研合作活动十多次,签订合作协议20项。项目涉及材料、化工、信息、水产品养殖和产品转化等行业领域。有些项目已投入生产,并在企业进行试运行。其中我校化学生命科学系与巢湖香枫塑胶助剂有限公司合作的“新型PVC无毒热稳定剂制备、性能研究和应用”项目获2008年度安徽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重点资助。
2007年安徽省教育厅与巢湖市人民政府产学研合作活动
省教育厅厅长程艺(左一)看望我院展区
我院化学与生命科学系与巢湖香枫塑胶助剂有限公司签合作协议(巢湖市产学研对接会)
我院参加“首届皖北地区产学研对接会”签署合作协议4项
通过产学研合作活动,教师跨入了经济社会主战场,服务社会意识逐步增强。近年来,我校教师申报的科研项目中应用型项目逐年增加。
二、加强平台建设 提升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水平
(一)整合资源,促进基础能力建设
近年来,我院及时制定《滁州学院关于奖励教授与博士的暂行办法》等一系列鼓励政策,大力吸引高层次人才,充实师资力量。同时学校通过院科研发展基金项目向青年教师倾斜,鼓励青年教师在职进修学习或到企业锻炼,培养青年教师的科技创新意识,提高青年教师的科技创新能力。
同时,根据我省产业发展、优势学科、特色研究领域和自主创新重点需要,整合学校相关优势科技资源,积极搭建科研平台,为广大教师创造良好科研环境。2007年组织成立了“数学研究所”、“功能材料研究所”和“生物技术研究所”三个首批院级科研机构,2008年在校内首批建设了3个重点学科、2个首批重点扶持学科,并且我校获批一个省级重点学科“应用化学专业”、两个研究所即“化工技术研究所”和“地理信息技术研究所”。此外通过“2008年开展科研工作推进年”活动、承办全国性学术会议、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讲学、鼓励支持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活动等,浓厚学术科研氛围。
截止目前,已取得一系列科研成果:近5年共发表论文1500余篇,其中国家级以上论文280篇,三大检索收录论文68篇;独著、合著、主编、参编专著(教材)60多部。学校获批各类科研立项项目450多项,其中省厅级及以上科研项目立项140余项。承担横向项目40余项。
(二)校企合作、产学双赢
我校通过与当地科技部门的联系,积极加强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多次举行合作项目对接会,搭建合作平台,努力实现“校企合作、产学双赢”,培养应用型人才。
如2005年,与博西华公司共建的“工业设计研究室”,就人才培训签署了“西门子奖学金”协议。
博西华公司总经理罗义曼博士(左)与院长助理章浩(右)在设立滁州学院“西门子奖学金”协议书上签字
与滁州市农委就农业经济调研、信息交流、技术研发、干部培训以及提供教学实践基地等签订“产学研合作框架协议”;与来安长年医玻制品公司就产品检测分析研发、人员培训、教学实践基地等产学研合作签约;与滁州市水产研究所就共建生物工程技术研究发展中心签约;与全椒经济开发区就共建实习实践基地协议签约,成立了“滁州学院教学科研实践基地”、“滁州市生物技术研究中心”、“来安长年医玻制品公司产品测试分析研发中心”。其中我校与滁州市水产研究所合作的“斑点叉尾鮰健康生态养殖研究”项目获安徽省科技厅2006年科技攻关项目立项。
院长邱克与原滁州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农委主任张尽忠(右一)签署产学研合作协议
2008年,与滁菊研究所举办了对接会,分别签订了《滁州学院—滁菊研究所产学研合作协议书》、《滁州学院食品科学实践基地建设协议书》,成立“滁州学院食品科学实践基地”,与滁菊研究所建立全面产学研合作关系。
此外,学校通过“百企千岗”进校园活动,组织市内外一百余名企业家走进学校,为学生门讲述创业就业经历、畅谈创业就业体会。同时聘请一部分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为我院工科和应用性专业的兼职教师,通过课堂授课、技术指导、学术讲座、论文(设计)设计指导等多种形式,使学生专业知识运用能力,实践能力等得到加强。
三、发挥特色专业优势 深度融合地方经济 积极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学校坚持学科建设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原则,把“以应用为导向的自主创新”作为学校科技工作的基本思路,瞄准地方特色产业和特色文化,培育学校的特色学科。加快发展与地方支柱产业密切相关的应用性专业,在服务地方的过程中,促进学科发展,提升学科水平。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多科性、区域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学校按照合格、重点、特色三个级别开展专业建设,注重改造传统专业,积极增设工科和应用型专业,加强文理学科专业渗透并向应用型转化,停招大部分专科专业。目前学校共有31个本科专业,文学类7个、理学类7个、工学类9个、管理学类4个、经济学类1个、教育学类3个,大部分专业突出应用性,基本形成了多科性、应用型的学科专业格局。
其中化学机械电子、化工、生物、测绘等专业都是与地方支撑产业密切联系的专业,每年承担多项各类科研项目,如“以滁菊茎、叶为素材制备抗氧化功能食品的研究”和“基于GIS不可移动文物管理信息系统开发”被列为2008年滁州市政府重点资助项目。同时在院科研项目立项上,学校向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科研项目倾斜,引导和鼓励教师发挥专业优势,把科学研究与地方服务结合起来,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中挖掘基础性、前瞻性、应用性的科学问题。在每年的院级科研项目立项上,50%以上项目以滁州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问题为研究对象。
在土地利用规划和评价、生态和旅游规划评价方面,我校国土信息工程系专家为安徽省林业厅、安徽省国土资源信息中心、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滁州公路局、滁州电力公司、全椒县粮食局、全椒县建设规划局等20多个企事业单位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生态和旅游规划评价,为国家合理利用土地及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奠定基础及创造有利条件;为地方政府在生态功能区规划、生态环境建设、旅游业的发展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为企业的建设、环境保护、企业的发展作出了有益的贡献,成为“安徽省林业基础地理数据生产基地”、“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安徽省旅游局定点培训单位”、“滁州市旅游培训中心”。
国土信息工程系为全椒二郎口镇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
国土信息工程系为岳西县“鹞落坪自然保护区” 进行勘测
四、发挥人文社会科学优势 推动地方文化产业发展
我校举办师范教育,历史较长,人文与社会学科相对较强。充分发挥我校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优势,整合相关方面的研究力量,加大文化研究力度,对滁州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进行课题研究。
(一)大力加强文化建设。作为滁州市的一所地方高校,我校积极参与地方文化建设,为地方文化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如2007年,在欧阳修诞辰一千周年之际,我校参与和承办了数项活动。一成立了“滁州市欧阳修研究中心”,立足欧阳修在滁州期间的为政为文为生活,重点开展《醉翁亭记》研究、欧阳修研究等;二与光明日报、中共滁州市委、滁州市人民政府主办,滁州学院承办的纪念欧阳修千年诞辰文化论坛;三参与承办了纪念欧阳修千年诞辰诗文朗诵演唱会;四组织教师著文参与纪念欧阳修千年诞辰征文比赛;五编辑出版了由我院为主要编著人员的高规格的学术、文化著作《醉翁神韵》一书。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同志专门为该书题词:“千年醉翁亭,今朝新滁州”。
安徽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春生(右二)、光明日报副总编何东平(左二)、滁州市委书记汪国才(左一)、
滁州市政府市长缪学刚(右一)共同为设在我院的“欧阳修研究中心”揭牌
2008年,我校积极参与在滁州市举行的由文化部、农业部和安徽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首届中国农民歌会。全校1200余名参会师生全力以赴、尽职尽责,出色地完成了首届中国农民歌会背景台演员、伴唱演员、方阵演员排练和礼仪接待等筹备工作,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好评和广泛赞誉,受到受省委、省政府及省文化厅的表彰,为首届中国农民歌会取得圆满成功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积极推进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研究与开发。整合文学、历史、哲学、社会学、民俗、美术、音乐、旅游管理等学科的研究力量,配置优势资源,积极开展地方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研究,推动滁州市文化业发展。提出并承担一系列对地方文化建设有重大意义的文化工程和文化研究项目,如《凤阳花鼓原生态风格的保持和教学方式的改进》、《滁州市民间文化——秧歌灯研究》、《新农村建设中滁州市农村经纪人发展对策研究》、《滁州市网络传播中的伦理问题及对策研究》等等。编著出版了系列地方文化著作:《新四军淮南根据地文艺运动史》、《淮南抗日根据地文艺史》、《安徽当代文化精英评传》(滁州卷),全面地展示了滁州地方战争历史、当代滁州文化界名人的风采。承担了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战胜非典》项目,用艺术的手段展现1840年以来的重大历史史实,安徽省仅2名(组)创作者入选,我院是其中之一。
成立了“滁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中心”、“吴敬梓研究中心”、“凤画研究中心”,开展地域特色文化研究,努力构建文化产业学科与研究体系,真正服务于地方和社会发展。
院党委书记余在岁(左一)、三农问题专家、滁州市政协文史委主任江正行(右一)
为“滁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中心”揭牌
今后,学校将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平台建设为依托,以科技项目为纽带,以凝聚优秀创新人才为主体,不断加强产学研合作和社会服务工作,提高服务地方社会经济的能力,积极为“科教兴国”、“科教兴皖”战略的实施做出更大的贡献。
通讯员:;初审:;终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