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分水岭优势特色作物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在明光市组织晚播小麦高产技术攻关田实收测产
文章作者:    发布时间: 2017-06-07   浏览次数: 204

2017年5月26-27日,滁州学院南京农业大学、滁州市农科所共同组织有关小麦专家对公益性行业(农业)专项江淮分水岭优势特色作物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小麦高产优质高效耐逆稳产栽培技术研发与集成”在滁州市明光市晚播小麦高产技术攻关田进行实收测产。专家组成员由江苏省种子推广总站站长王龙俊研究员、安徽省农业科学研究作物所所长汪建来研究员、甘肃农业大学农学院慕平博士、安徽科技学院时侠清教授、明光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周福红研究员等组成。实收测产前,专家组认真听取了项目实施有关情况介绍,查阅了部分技术资料,实地查看了示范田晚播小麦长势长相,最后进行田间实收测产

据悉,该示范田位于明光市明光街道严岗村,总面积200亩,本年度栽培的小麦品种为连麦8号,属半冬弱春性品种,适合在我省江淮分水岭北部区域种植。近年来在我省明光、凤阳、定远北部种植面积约30万亩,但栽培方式粗放,栽培技术简单,适播期亩产约450-500公斤。自承担公益性行业(农业)专项江淮分水岭优势特色作物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小麦高产优质高效耐逆稳产栽培技术研发与集成”以来,滁州学院和南京农业大学、滁州市农科所的小麦科研人员针对江淮分水岭地区近年由于籼改粳而导致水稻收获期延迟,小麦适播期推后等实际问题,研发本地区晚播小麦高产稳产栽培技术集成并推广应用,本次对示范田的三个地块进行实收测产平均亩产513.5公斤,超过常年适播期小麦产量提高2.6-14.1%,达到晚播小麦高产技术攻关田预期目标。该项技术的推广将有助解决我省江淮分水岭地区冬小麦适播期推迟带来的小麦生产实际问题,并将有效提高小麦生产效益。



责任编辑: 科技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