撸起袖子加油干 咬定青山不放松 |
文章作者: 陈昌富 李媛 发布时间: 2017-05-18 浏览次数: 63 |
刊登于2017年5月17日安徽经济报 翻过一山又一山,快马加鞭未下鞍。作为滁州市招商引资和产业项目建设的主战场,滁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千磨万击还坚劲”的勇气攻坚克难,以“举网以纲,千目皆张”的智慧谋划全局,以“撸起袖子加油干,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决心狠抓落实,让“硬件”更硬、项目更多、质量更高、环境更优,全力以赴挺进千亿园区。 滁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于1992年6月,2011年4月10日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近年来,滁州经开区主要经济指标保持高速增长,其中财政收入、规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等指标增速达到20%以上,规上工业总产值、进出口总额、利用外资等指标达到全市六分之一以上。用全市6‰的土地、1%的人口创造了全市15%以上的经济总量。该区先后荣获“中国十大创新力开发区”、“国家级经开区相对竞争优势30强”、“中国最具投资价值开发区”等荣誉称号,是全国唯一集中国家电及装备制造业基地、国家家电设计与制造特色产业基地、国家新型工业化家电产业示范基地于一身的“国字号”家电产业基地,也是安徽省首个智能家电产业集聚发展基地,还是 “安徽省家电产品出口基地”、“安徽省优质家电生产示范区”。 聚焦三大产业 打造千亿集群 滁州经开区以滁州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为契机,奋力转型升级,打造千亿园区,精心培育智能家电及电子信息、汽车及先进装备制造、绿色食品及农副产品深加工三大主导产业,继续当好滁州经济增长的火车头、加快发展的增长极、创新发展的领头雁。 智能家电及电子信息产业作为滁州经开区第一主导产业,目前拥有规模以上企业69家。2016年实现规上产值305.8亿元,同比增长20.2%。今年一季度实现产值98.5亿元,增长18%。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9家,市级以上企业研发平台67家,(其中国家级1家——扬子空调、省级32家。);拥有(省级)院士工作站2个、(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5个;省级以上名牌14个,省级以上著名商标4个。聚集了世界家电领导品牌博世西门子、国内家电领导品牌康佳、知名国际小家电品牌东菱凯琴、中国第一世界第三的半导体封装企业长电科技、上市公司立讯精密等著名企业,是全国唯一集中国家电及装备制造业基地、国家家电设计与制造特色产业基地、国家新型工业化家电产业示范基地于一身的“国字号”家电产业基地,也是安徽省首个智能家电产业集聚发展基地,还是“安徽省家电产品出口基地”、“安徽省优质家电生产示范区”。2016年,被评为“安徽省知识产权示范园区”。 汽车及先进装备制造产业是经开区又一主导产业,现拥有规模以上企业37家,聚集了“中国皮卡十大影响力品牌”和“中国SUV十大影响力品牌”猎豹汽车、知名专用车生产企业永强汽车、世界500强企业瓦卢瑞克、国内最大的家电成套装备制造企业鲲鹏装备模具等著名企业。2016年滁州经开区新能源汽车项目加速集聚,先后引进39亿元的近海汽车项目、15亿元的嘉安新能源汽车项目、15亿元的鸿创新能源汽车三电项目。 绿色食品及农副产品深加工是经开区近年来着力培育的主导产业,现有规上企业25家,其中世界500强食品企业1家(雀巢),中国驰名商标6枚(银鹭、盼盼、养元、雅客、喜多多、蜡笔小新),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4家(银鹭、盼盼、乐隆隆、德清源),以及珠穆朗玛、椰牛等省级龙头企业18家。先后获批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中国食品产业成长之星、安徽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休闲食品及饮品)。 强化三大职能 服务跨越发展 滁州经开区牢固树立“环境就是生产力、就是竞争力”的理念,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强化三大职能,提升服务效能,拓展投资吸引力,推动经济跨越发展。 聚力“一号工程”,增后劲,强支撑。紧抓招商引资“一号工程”,壮大主导产业,培育新兴产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确保签约亿元项目50个以上,开工、投产亿元项目分别达到20个以上。转变思维方式,在招商理念上创新。树立系统思维。招商过程中,不仅注重紧盯项目,更注重着眼产业;招商洽谈中,不仅想方设法引进单个企业,更要深挖潜力合作开发系列项目。整合资源机制,在招商方式上创新。大力实施资本招商。通过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创造与发达地区竞争的不对称优势。滁州经开区计划设立总规模50亿元的产业基金,对主导产业和重点培育的新兴产业项目进行股权投资或债权投资,落实产业招商保障。大力实施委托招商。通过与专业咨询机构、招商中介等合作,从政府主导向政府招商与市场化招商相结合转变。大力实施精准招商。加强招商信息管理平台建设,开展重点产业目标客户研究,编制招商指导手册,形成招商目标客户表、招引路线图,努力引入细分行业的龙头企业,围绕产业链关键环节、薄弱环节加强精准招商。 着力园区建设,拓空间,树形象。按照“突出一个重点,实现三个提升”的要求,明确目标,落实责任,扎实推进园区建设。一个重点就是原创科技城建设。一期工程要全面开工,包括科创交易中心、公共实验室、人才公寓、站前公园以及昌盛路(中都大道-儒林路)、儒林路(昌辉路-昌盛路)、南谯南路(昌辉路-昌盛路)等道路,加快有关地块场地平整,为项目落地提供条件。“三个提升”即:提升项目谋划水平。按照“保落地、保民生、出形象”的要求,谋划实施一批项目,并迅速推进前期工作;提升工程设计水平。加强招标工作,对设计资质严格要求,邀请一流设计单位进行规划设计,打造传世精品;提升工程建设管理水平。通过市场化管理形式,公开选择第三方法定项目管理单位、咨询机构,审计机构、监理单位,把有限的精力解脱出来。 强化环境促动,增强发展竞争力。着力强化园区产业投资先导性功能。充分运用各类产业基金,采取股权、债权等投资方式,双向约定,先进后出,缓解创新型企业和企业建设初期的资金压力。着力强化园区金融服务功能。加强园区企业融资服务,充分利用各类金融支持政策,帮助一批成长性企业加快发展。突出企业上市(挂牌)工作,努力开创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新局面。着力强化制度创新,解放思想,把政策用活用足。同时根据企业需要,创新制定一批新制度,改革一批新举措,着力构建更有活力和效率的体制机制。 精准帮扶帮办,助力企业发展。出台《滁州经开区招商引资项目推进暂行办法》,成立专门的项目帮办服务机构——创业服务中心,专门负责指导帮助项目开展前期工作。建立健全首问负责、一次性告知、并联办理、限时办理等制度,消除“中梗阻”,打通项目服务“最后一公里”。制定项目工作清单,促进项目按时间节点推进。同时,派发工作任务清单,跟踪、督促解决项目问题,打好“服务环境牌”。 实施四大创新 插上腾飞翅膀 科技创新为发展插上腾飞翅膀。滁州经开区实施四大创新工程,强化科技支撑和引领作用,培大育强特色产业,不断提升企业和园区产业核心竞争力。 创新平台推进工程。大力推进原创科技城建设,着力强化与中科院、中国工程研究院、九三学社、复旦大学等一批高校科研院所及相关机构的合作,建设一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工程实验室。并致力于促进科技创新的实践探索和制度贡献,出台一批促进创新发展的政策机制。建成国家电子元器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引进中国家电研究院在滁建设安徽分院,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和家电研究院在滁合资建设检测基地,联合合肥工业大学建设家电及汽车装备研究院。动员并支持中国家电院联合国内知名研发机构组建智能家电公共服务平台。 创新型产业培育工程。经开区在新型基础应用材料、新能源汽车等创新型产业方面初步集聚了一批项目,进一步加大创新型产业培育力度,由点及面,在人工智能、3D打印、石墨烯应用、动力电池等前沿领域再集聚一批成果,形成创新型产业链,让“盆景”成为“风景”。 创新人才集聚工程。强化“人才第一资源”的意识,统筹抓好各类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平台建设,引进一批高层次创新人才及团队,目前已建立初步合作意向的有30多位专家;通过扶持引进创新型企业,着力引进一批高层次高学历创业团队,力争2017年引进5—8个高层次创业团队。着力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建设公共实验室,引进一流研发设备,强化股权激励等政策措施,营造一流的工作环境;建设人才公寓和休闲公园,打造一流的生活环境。 创新成果转化工程。建设国际产业转移平台,通过3—5年时间,打造与国际接轨,信息充分、交易活跃、秩序良好的技术交易平台,2017年力争完成平台硬件设施建设,建立国际专家数据库,高新技术数据库,国际技术战略伙伴数据库,掌握核心技术的国际公司数据库,投资人、基金、政府数据库等,并力争转化5-10个前沿科技成果。 加大创新政策扶持。先后出台《鼓励企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暂行办法》和《鼓励自主创新加快转型升级的若干政策意见》,每年设立8000万元的创新专项资金,在专利、高新技术企业、新产品、技术攻关、研发费用、品牌创新、管理提升等方面引导企业创新发展。设立3.2亿元智能家电产业发展基金,重点支持智能家电基地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做大做强。人才培育和招引,出台了《关于扶持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创新创业暂行办法》,在房租减免、创业资金、研发经费、融资筹集、产业化、人才落地等六大方面对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予以扶持。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这是一片投资的热土。国家级滁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在凝神聚气,以更加宽广的视野和海纳百川的胸怀,演绎着跨越发展的新传奇。 责任编辑: 科技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