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 谱写美丽滁州新篇章 |
文章作者: 许旭 发布时间: 2017-09-20 浏览次数: 141 |
过去的五年,滁州贯彻落实党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奋发进取,扎实工作,经济社会发展稳中奋进、好中加快,主要经济指标冲进了全省第一方阵,实现了上升势头好、发展环境好、精神状态好、政治生态好的良好局面。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今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小岗村视察,滁州人民无比激动、倍受鼓舞。滁州即将迎来的第六次党代会将描绘未来美好蓝图。未来的五年,滁州将深入贯彻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努力实现“冲刺第三”“四个翻番”、“六个提升”奋斗目标,闯出新路争当先锋,走在前列多作贡献,全面小康决战决胜,美丽滁州谱写新篇! 阔步前进的五年 1.多项指标争先进位 ●2011-2015年,全市主要指标增速位居全省第一方阵,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等增速连续保持在全省前列。 ●全市主要经济指标总量相继进入全省第一方阵,财政收入从全省第七上升至第四,生产总值从全省第六上升至第五,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从全省第八上升到第五。 ●在2015年度全省综合考核中居第3位。 ●招商引资取得丰硕成果。华塑盐化、猎豹汽车、长电科技、博西华新厂、雀巢银鹭、养元饮品等重大项目建成投产,五年累计引进境内省外亿元以上项目到位资金2500亿元,居全省前列。实际利用外资是“十一五”时期的4.8倍。 ●限额以上商贸企业908家、外商投资企业182家、有实绩外贸企业900家、入围省百强民营企业数均居全省第3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391家,居全省第4位;高新技术企业175家,居全省第5位。 ●全社会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由0.6%上升至1.8%,发明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均居全省前五位。 ●水利建设投资连续7年全省第一,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居全省第2位,市政公用设施建设投资连续多年居全省前列。 ●粮食生产实现“十二连丰”,收购量和商品量稳居全省第一。 2.一批工作走在前列 ●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实现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两连冠”、全国双拥模范城“五连冠”。 ●定远县农村饮水工程、来安农村生活垃圾“组合收运”模式等在全国推广。 ●中国农民歌会获得文化部创新奖特等奖,文化体制改革获全国表彰。中国好人、安徽好人入选人数均居全省前列,道德信贷工程成为全国道德领域唯一创新范例。 ●基层医改、防震减灾、农村公共图书服务体系、群众文化体育、基层综治维稳、和谐社区建设、法律援助、依法行政等多项工作走在前列,受到省级或国家级表彰。 3.综合实力大幅提升 ●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分别达到1306亿元、614亿元、1457亿元、230亿元,分别是“十一五”末的1.9倍、2.2倍、2倍、2.54倍。 ●进出口总额从9.1亿美元增加到20.5亿美元,增长1.3倍。人民币存款余额从776亿元增加到1666亿元,增长1.2倍。 4.经济结构明显优化 ●一二三次产业结构比由21.3:49.2:29.5调整为17:53.2:29.8。 ●先进装备、智能家电、绿色食品产值均突破500亿元 ●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522亿元,比“十一五”末增长2倍 ●高新技术产值从420元增加到1196亿元,增加1.8倍 ●滁州经开区获批国家技术开发区,并入选全省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基地。成功引进新合作的苏滁现代产业园,成为全省新型园区建设标杆。 ●省级以上开发区从140平方公里扩大到260平方公里 ●税收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等均实现翻番 ●省级服务业集聚区发展到8个,居全省第4位;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32.6% ●省级以上现代农业示范区9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9家,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近万家,土地流转率41.7% 5.城乡面貌变化巨大 ●《滁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获批,主城区远期规划面积170平方公里、人口150万,各县城总规相继获批。 ●主城区五年实施重点项目700多个,完成投资超千亿元,建成区由60平方公里扩大到83平方公里,集聚人口70万人。“131”组团一体化进程加快推进。 ●6个县城新城区建设全面拉开,天长荭草湖公园、全椒襄河景观带规模大、品位高,凤阳、定远、明光、来安政务新区气象新、形象美。 ●城镇化率49%,比“十一五”末提高7.4个百分点。 ●建成美丽乡村128个。小岗村实现“两年大变样”。 6.改革开放不断深化 ●全省“一证一号”营业执照、不动产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等4个第一证在滁州颁发。 ●定远县基层医改、天长市公立医院改革等在全国创出经验,定远县中小城市综合改革、天长市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等8项改革被列为国家级试点,凤阳县农村综合改革等18项改革被列为省级试点。 ●连续实施八轮行政审批流程再造,政务服务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 ●加入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被国务院纳入长三角城市群,深化与南京都市圈合作,加入合肥经济圈,成为全国唯一“双圈”城市。 7.民生水平显著改善 ●实施33项民生工程,民生支出5年累计超千亿元,年均增长21.9%。 ●2015年,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别达24168和10070元,五年年均分别增长12.3%、14.9%,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7个、1.5个百分点。 ●新增城镇就业44万人,农村转移就业48万人。 ●累计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14.5万套,改造棚户区9.4万户,改造农村危房4.6万户,安置渔民上岸3403户。 ●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建立,保障水平不断提升。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分别提高114%和132%,5年脱贫8.3万人。 8.党的建设全面加强 ●认真履行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统筹推进各领域、各环节的党建工作上台阶、上水平。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取得一批实践成果、制度成果,“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扎实开展。 ●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宣传思想工作不断加强,舆论引导水平不断提高。 ●扎实推进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健全选人用人机制,在全省市级率先出台容错纠错办法。 ●加强基层党建,建立基层党建工作“三个清单”,实施壮大村级集体经济“123”工程。 ●驰而不息落实中央八项规定,持之以恒反“四风”,加强机关效能建设,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进一步改善。 ●在全省率先出台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意见,首创对乡镇巡察。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严肃查处了一批违纪违法案件和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树立了正风反腐促发展的滁州样本。 信心满怀的五年 关键词:经济开发 ●大力实施“调转促”,培育经济新动能。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到2020年形成智能家电、新能源汽车、健康营养、非金属矿精深加工四大千亿元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从8.3%提高到13%。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十三五”规划到2020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900亿元,占生产总值比重达35%以上。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突出发展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产品加工业,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规划到“十三五”末,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产值超过1300亿元。 ●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建设创新型城市,推动非公经济大发展。力争“十三五”末创建国家级创新型城市。 ●加快开发园区转型升级。滁州经济经开区力争进入全国先进开发区行列,苏滁产业园争创国家级高新区,天长开发区争创国家级开发区。 关键词:改革开放 ●深化农村改革。抓小岗促全市,争当全省、全国农村改革排头兵。 ●全面完成各项改革任务,在一批重点领域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创出全国、全省经验。 ●全面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参与长江经济带、长三角城市群建设,深度融入南京都市圈、合肥经济圈,加强与皖北、苏北相邻区域合作,促进沿淮区域加快发展。 关键词:城乡统筹 ●加快中心城区建设。打造百平方公里、百万人口的“双百城市”。 ●加强县城建设。优化结构,完善功能,提升品位,增强集聚辐射能力。 ●加强镇村建设。实施百镇计划,打造特色小镇,到2020年全面完成375个中心村美丽乡村建设任务。 ●加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合宁高速四改八、滁淮高速等高速公路,合连高铁、合滁宁高铁、宁淮城际铁路等建设,开展海绵城市建设,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等。 关键词:民主法治 ●加强民主政治建设。 ●提高依法治市水平。 ●加强社会治理创新。 关键词:文化强市 ●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 ●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开展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五年行动,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扶持文艺精品创作,办好中国农民歌会。 ●坚持项目带动、龙头引领、园区集聚,构建特色鲜明、重点突出、布局合理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 关键词:改善民生 ●切实保障改善民生。实施民生工程,每年办好为民实事,不断织密托底的民生“保障网”。 ●扩大公共服务供给。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大力发展卫生事业,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和后期管护,落实计划生育政策,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推进体育馆和全民健身中心建设。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十大工程,确保全市12.8万贫困人口、123个贫困村、1个贫困县如期“人脱贫、村出列、县摘帽” 。 关键词:生态文明 ●加大环境治理力度。 ●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加强生态体系建设。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的政绩导向,到2020年,成功创建省级生态市和2个国家级生态县,50%左右乡镇成功创建省级生态乡镇。 责任编辑: 科技处 |